文:明越

人在台湾,看到的是政府与民间团体努力地在中小学推行性别平等教育,让学生学会认识多元性别,尊重不同的性倾向。为了让老师更能理解什么是多元性别,台湾政府出版了好几册教师资源手册作为参考。让我们看看马来西亚,马来西亚的教育部和民间团体也很努力地让把同性恋议题进入校园,但是态度与做法全然相反。最近有关单位发行的一本“指南”,希望让老师参考,以免孩子们“防微杜渐”。

从报纸上得知,他们罗列了数项关于男女同志的“征状”,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,不由得啼笑皆非。这些“征状”颇多错误,不仅对男女同性恋有严重的刻板印象,甚至是自相矛盾。穿V领、亮色衣服的一定是男同志吗?怎么我所认识的男同志有一大半都不符合这样的“标准”?难不成他们是失败的男同志?

再看看女同志的定义,第二点是和女伴以外的女性保持距离,第三点却又说喜欢和女性一起出门吃饭,问题来了,到底女同志要跟女生亲近一些还是保持距离?多元性别不仅仅是包含男女同志,还包含双性恋、变性人、双性人、甚至是无性恋。我很好奇这些撰写指南的专家,要怎么分辨这些不一样的人?我们要根据这本指南“按图索骥”吗?

找出来后要怎么办?

当越来越多国家尊重同志,甚至捍卫性别多元族群的权益时,却有很多国家保持守旧的立场,马来西亚正是其一。这几年发生的性别事件,显示马来西亚在维护人权的路上步步倒退。教育部口口声声要“遏制LGBT风气的蔓延”,出版了这本指南以期“找出同性恋”,可是教育部似乎搞不清楚“LGBT”和“同性恋”的差别,把所有不符合传统期待的男男女女都归类在一起。

姑且假设这些群体都有共同的“征状”、是可以辨识的,我们找出来之后要怎么办?纠正其性倾向吗?别傻了,1970年代医学界已经把同性恋排除在心理疾病外。而近期许多“具备疗效”的理论与个案陆续被踢爆。以治疗同性恋为名的宗教组织“走出埃及”,其创办人早在几年前道歉表示他们做错了。

助长校园霸凌问题
更严重的是,当学生也学会这种方法找出同性恋的时候,校园霸凌的问题会更严重。校园里头不乏阴柔气质的男孩与阳刚女孩,但他们在校园生活常被歧视,甚至被霸凌,幸运的就跌跌撞撞成长,不幸运的则会觉得了无生趣,选择离开。这些案例不仅仅出现在西方,台湾也有不少类似的案例。

去年10月30日,台湾一名杨姓初中生,因为不堪别人嘲笑其性别气质而自尽,他的遗书写到:“我试图找方法抒压,但无论看小说、动漫、听音乐、画画,都不被认同,最后演变成消极自残或睡觉,更加封闭自我,最后甚至放弃一切选择消失。”我们能确保这样的事不会在马来西亚发生吗?

个人认为,与其努力挖出并“纠正”LGBT,不如看清事实,接纳性别的多元。我们需要与时并进,不能用过时且错误的角度去看待LGBT,更要以身作则,教导孩子尊重不一样的人。台湾政府与民间团体看见了这些无过却遭受霸凌的孩子,所以这数年一直推动性别平等教育,避免类似的情况一再发生。身在马来西亚的我们也不能任由一群没有知识的“专家”唆使我们去猎巫,反之我们更应积极维护同志的各项权益。应该“纠正”的不是LGBT,而是社会对LGBT的误解与偏见。

马来西亚加油,好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