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2月4日 星期一

白頭姥姥話當年




  五年前的今天,在元智大學辦的一場彩虹遊行。

  那時候性別基地社還沒成立,這個粉絲頁的前身是第三屆圓夢計劃的YZU Rainbow ,幾位元智的同學帶著彩虹旗參與了澳洲的同志遊行。
  那年,學務處諮就組的職員想辦多元性別的活動,就找了我來幫忙。我用性/別元素讀書會的名義參與籌劃,辦了為期一個月的彩虹電影節,找了華家蔡春美老師、商學院高如玉小姐、伴侶盟簡至潔小姐、以及YZU Rainbow團隊的同學分別導讀了幾部影片,依序為《為巴比祈禱》、《自由大道》、《得閒炒飯》及YZU Rainbow本身拍攝的紀錄片,討論了同志議題。
  為了替彩虹電影節造勢,我們在校內發起遊行,諮就組動員旗下的輔導義工一起參與,揚起彩虹旗浩浩蕩盪地在校園走一圈。遊行那天有校友回來支持,也有幾位相熟的學務處職員參與其中,隊伍中也有未現身的同志學生。
  遊行結束後,聽聞七館有教授打電話到學務處『關心』這場遊行。但我好像也沒在怕的,之後也成立了社團,繼續不務正業。XD

附錄:
YZU Rainbow 粉絲頁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g/yzu.rainbow/photos/?tab=album&album_id=544262615603027

元智電子報——《彩虹嘉年華遊行 提倡性別平權相互尊重》
http://web2.yzu.edu.tw/e_news/724/2_local456.html

2017年6月20日 星期二

打造馬來西亞的同志驕傲月






  今天才抽空看了這部直播影片。

  在影片中,兩位主持人回應了觀眾的提問。許多提問都是想了解台灣釋憲狀況,以及馬來西亞的法律又是怎麼樣的狀況。這些提問顯示了馬來西亞朋友們的想法:羨慕台灣的『先進』,以及焦慮馬來西亞的『落後』。

  我認為,即便是看似光明的台灣同婚,其實內裡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。例如曾遍地開花的小蜜蜂至今活躍者非常地少,也不一定有能力與在地政治人物(包含議員、里長等)溝通,抵消MM的遊說。其他性別議題似乎也是被忽略的狀態,包括性別平等教育、愛滋議題等。換句話說,台灣也有自己要面對的問題。

  我們當然可以羨慕台灣所取得的成就,甚至可以參考他國的經驗。但我們也得必須承認,自己的國家也有自己的課題,不能完全複製他國的做法。雖然馬來西亞是大家口中的『回教國』、一黨獨大五六十年、檯面上完全沒有現任國會議員以自身立場公開支持同志等等困境,顯得同婚合法看來遙遙無期。在困難重重的馬來西亞,難道真的什麼都做不到嗎?我不認為。

  我曾經為了碩論,找了好些馬來西亞同志相關報導,從八十年代至今,看到中文報章的態度其實有些不小的轉變。也許那改變的步調很慢,但總比沒有的好。馬來西亞的同志在夾縫中生存,雖然很辛苦,但還是拓展了一些小小的空間。以直播的團體異樣為例,他們舉辦了工作坊教導同志如何面臨警察,也努力在社運中揚起彩虹旗讓更多人看見同志,他們為了同志社群的權利可以說是付出了不少。除了異樣,從過去至今其實有不少的LGBT群體與個人也在耕耘,例如前幾年鬧得沸沸揚揚的性向自主活動。

  可惜的是馬來西亞太少人在努力了,大家都以為馬來西亞是不可能改變些什麼的。如果我們持續這樣的想法,那當然不會有轉變。如直播主持人玉珊提到的一句馬來語諺語:『sedikit-sedikit, lama-lama jadi bukit』(相近的中文成語是『聚沙成塔』)。如果從今天起,我們持續做些什麼,相信有一天我們一定會累積出可觀的成就。

  姑且不說別的,就說前些時候因性別氣質而被霸凌,不幸離世的印裔年輕人Nhaveen。他的離去讓許多人感到憤怒,但我們不能只停留在這裡。我們必須思考悲劇背後的社會架構,並努力宣導性別平等教育。雖然短時間之內,我們無法在體制內教育學子。但可以從個人出發,好好跟身邊的親友去說:『不應該針對任何人的性別認同、性傾向、性別氣質去歧視、排擠』,我想這樣的方式多少還是有用的。我覺得Nhaveen的悲劇應該不會是馬來西亞同運的導火線,但我們還是可以努力,為同志社群或性別議題做些什麼,因為行動才是力量,而抱怨不是。

  期待有那麼一天,我們也能有自己的同志驕傲月,慶祝多元性別的議題能被看見與處理。

2017年4月28日 星期五

我喜歡這樣的差異——寫在428集會的五年後


  2012年的4月28日,馬來西亞舉辦綠黃集會3.0。這是第三次乾淨選舉集會,也是第三次綠色集會,兩者在4月28日合辦第三次集會。為了訴求乾淨公平的選舉制度,由民間團體與個人組成的淨選盟(Bersih)曾在2007年與2011年舉辦兩次集會。第二次集會人數高達五萬,全球有三十多個城市的大馬人同步響應。此次集會影響了更多馬來西亞人關注各種社會議題,並不懼怕政府的打壓,淨選盟也得以在短期內借助高漲的民意於短期內舉辦第三次集會,持續向政府施壓。在淨選盟集會2.0以後,位於彭亨州的反稀土組織連續舉辦兩次集會,抗議澳洲萊納斯集團於彭亨州設立稀土廠。由於政府並沒有打算回應兩個組織的訴求,故此兩個團體聯手舉辦第三次集會。

  當綠黃3.0集會消息傳出時,引起一些人非議,認為兩種勢力的結合反而是模糊焦點(馬來西亞的朋友可還記得大報主筆的評論——蘋果與橙?)然而此次綠黃集會3.0,卻有10萬人參與,全球85個地點(包含台北、高雄、花蓮)的大馬人也都響應了此次盛會,著實打臉。連續數次的乾淨選舉集會(包含日後的第四、五次集會),我都人在台北參與,在第三次的乾淨選舉台北集會,我拿著了彩虹旗參與。

  對我來說,社會運動從來不是單一的議題,各種議題之間的結盟是可能的。我們不能為了議題的『純粹』,而選擇忽視其他議題。我在台灣多年,看到的便是相互扶持的群體與議題,同志族群也常揚起彩虹旗參與各種社會運動,如太陽花學運、反核遊行、華航空服員罷工、保衛樂生運動等,而其他弱勢團體也都曾參與同志遊行相挺。因此,在馬來西亞的社運場合,我也都嘗試揚起彩虹旗,雖然遠在台北的自由廣場,但我期許這樣的小小舉動,能為同志社群推動些什麼。

  馬來西亞的朋友其實也努力地在各個社運現場揚起彩虹旗,可是這樣的舉動顯然刺激了某些人。他們批評彩虹旗不應在社運場合中出現,模糊焦點。同樣的論點也在同志社群出現,某同志插畫家還不以為然地繪圖揶揄諷刺。我在台北場也有遇到相似的批評,有人參加第三次集會後撰文批評現場『雜音』過多,也有自稱參與過台灣社運的『學姐』在第四次集會結束後來『勸說』我。在台北那麼理所當然的情形,在馬來西亞相關場合卻被另眼相看。

  我想我們的努力還是有用的,這些彩虹旗的出現慢慢地讓更多人接納了多元性別。今年勞動節的集會,八大訴求中其一便是:『停止性别及性取向歧視』。這說明代表多元性別的彩虹旗不再被視為雜音,而是也被社運團體認為重要的、必須提出的議題。我喜歡『模糊焦點』的東西,因為那使得我們有機會
看見差異。馬來西亞的同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,但開始在街頭揚起彩虹旗,是重要的一步。


附錄:
綠黃3.0集會的彩虹——寫在國際反恐同日
http://mingyue6002.blogspot.tw/2012/05/30-2012517-1202-42830lgbt709.html

當今大馬——黨團舉辦五一勞動節集會,促落實就業保險金等7訴求
http://www.malaysiakini.com/news/379665

中國報——15組織設『五一委員會』,勞動節集會提8訴求
https://goo.gl/rJy6zE
星洲日報——五一委會:隆火車站集合,勞動節辦集會遊行
https://goo.gl/a0xFri


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

《當他們認真編織時》——一起編織友善的環境




  不知道怎麼教小孩嗎?也許你可以看看這部片。在這部片子,我們會看見活生生的人,如何應對生命中的困境,如何處理不友善的環境。故事劇情是述說小女孩友子,因為母親再次突然離家出走,投靠到舅舅家。在舅舅家裡,她認識了跟舅舅同居的一位跨性別女性——凜子,故事便從這裡開始。

  凜子在中學時期,已經發現自己跟別人不太一樣,他購買少女雜誌,桌上放著化妝用的瓶瓶罐罐。她的媽媽文子默默地看著這一切,但並不出聲。由於他躲避體育課,校方找了媽媽去會談。媽媽回來後也沒責備他,凜子說他很想要胸部。媽媽楞了半天,只說了一句:『當然,因為你是女生呀。』看到這裡,我不禁流淚。能夠得到家長的認同,是LGBT孩子們的期待。許多孩子,因為自己的性別認同、性傾向跟大家不一樣,也不知道怎麼跟家長說。很多人最想說的便是家長,但最晚知道的往往也是家長。

  友善的資源,其實是這部影片最重要的訊息。LGBT在成長過程中,其實需要很多資源,才能夠好好過下去。凜子很幸運,媽媽很早就接納了她。為了保護自己的女兒,媽媽還跟友子烙狠話,說如果友子傷害了自己的女兒,就算友子是小朋友也會對她不客氣。較為不幸運的,便是友子的同學,他也是一個『異常』的孩子,喜歡了大野學長。但他只能遠遠地看著學長,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寫了情書,還沒遞出就被『正常』的媽媽撕毀。他只能夠服藥自殺,企圖告別這個世界。

  劇中尚有一人缺乏資源,但似乎不是大家關注的角色,那就是友子的媽媽。友子的媽媽不擅長處理人家關係,她不知道怎麼去面對自己的媽媽,自己的女兒,面對困難只能丟下女兒自己逃跑,不適合做一個稱職的媽媽。沒有人生來就會當一個爸爸或媽媽,長了乳房就一定會教女兒嗎?答案是不,真正的教養是了解孩子的需求,陪伴孩子長大。但很多家長不知道這一點,他們只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物,期許孩子照自己的樣子長大。他們不允許孩子不正常,也不想孩子去接觸那些『不正常』的人事物。需要性別平等教育的,不只是學生,還要包含家長。

  近日台灣保守團體阻止同婚、拒絕性別平等教育,他們把LGBT妖魔化,企圖守護他們心目中的『淨土』。我真的很希望,他們好好看這部片子。好好了解LGBT,好好了解多元性別。一起建立友善的環境,讓大家有充分的資源成長,無論你的性別認同、性傾向、情感狀態為何,都有人陪伴你,開心地成長。


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

【悅讀筆記】留下的記憶沒完



書名:《111封寄不出的情書:摯愛之逝與人生再探》
作者:大潘
出版社:布克文化

  五年前,我在吉隆坡的月樹分享一本書《性別無敵好青春》,那本書有我的一篇文章,回馬來西亞度寒假的時候自然得賣弄一番。活動當天,有位老人家來參加活動,嘮嘮叨叨了不少。那天說了什麼,我其實也不太記得了。只記得他來頭可不小,在歐陽文風闖出名聲前,他已經跟一群朋友在為同志社群服務。他叫大潘,也是《111封寄不出的情書》的作者。

  加了大潘臉書後,聊過好幾次,慢慢地了解了他的故事。原來跟他一起生活十多年的伴侶突然去世,他也花了好長一段時間才走出來。伴侶在世的時候,他的時間多半在工作與伴侶身上,所以走出來以後,他也有興趣了解現在的同志團體在幹嘛,所以參加了那次的活動。此外,他也去了很多地方,或是懷念伴侶,或是體驗生活,足跡遍及台北、高雄、北京、柏林等地。這段時間,大潘不斷思考了人生的意義,死亡的恐懼等等議題。

  大潘跟伴侶在一起十七年,已習慣彼此的存在與陪伴,甚至已準備好退休後的日子。可是世界突然崩潰了,失去伴侶的大潘只能痛哭。好不容易走出來,他也沒打算整理他們相處的點滴,一來是不願意再走一次痛苦的過程,二來他也不認為他們的故事有什麼不一樣。如今,他願意整理過去的愛情故事,他也想借助這本書與讀者一起分享生死的課題。

  大潘常說,同性伴侶跟異性伴侶其實都一樣,就只是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那麼簡單,就只是天天柴米油鹽醬醋茶。去年六月,他來桃緣彩虹居所與年輕朋友們分享他的愛情故事。我還記得他分享的一個觀點,那就是人們對伴侶的期待。在交往的過程中,我們會對伴侶有一定的期許,所以彼此會有一些摩擦,甚至是爭吵。大潘也曾經跟伴侶吵架、分手,但在過程中,他領悟到彼此快樂的相處才是最重要的。那些會讓兩人不快樂的小細節,像是穿過的衣服到處亂丟、約看電影卻遲到等等,並沒那麼重要。我想,這是他給居所朋友最大的一份禮物,讓我們學習相處。

  在這幾年,大潘在好幾個城市生活過一段時間,台北是他常來的一座。如果我們在台北約吃飯,他會分享他在台北或者其他城市感受到的那一切。伴侶的離世雖然讓他很痛,但他也感謝這段經歷讓他有機會面對生命更大的空間。如果有機會,我也想去幾個城市走走,領略不同的風光與人生。

  書中的111封情書,是寄不出了的,但寄給了全世界的讀者。如果你也喜歡,可以一起分享這本書的燦爛與豐盛。